瞭解生涯決策的不確定性
決策不確定性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只是客觀存在,可以縮小但無法根源性得消除。當個人需要做出決策,卻無法確定「正確」的道路或選項時,就會產生這種不確定性。對一些人來說,面對決策不確定性可能意味著暫時中斷決策過程,將精力轉向積累資源;對另一些人而言,則可能需要收集更多資訊,不論是關於自身,還是對職業或學業選擇的理解。將資訊收集作為應對決策不確定性的方法,既可能是適應性的,也可能是非適應性的,取決於個體的實際狀況。
決策的不確定性還涉及決策過程天然缺乏明確性。 對部分人而言,他們面臨的是選項和機會本身的不明確;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在已有選項中難以抉擇,並且缺乏能消除所有不確定性的決策方法。
決策不確定性可能表現為猶豫不決,以及在是否選擇「正確」道路時所產生的恐懼或焦慮。對不確定性的排斥可能是一種不良的應對方式,凸顯出對缺乏明確性的無力感。在這種情況下,收集有關自我、職業和技能的資訊至關重要。
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性
未加管理的不確定性影響生涯發展、決策過程以及與職業相關的結果(如學業專業與工作滿意度、對作出決定的焦慮、以及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感等)。
為了應對不確定性,有些人會採取一種不良的應對方式,稱為「不確定性厭惡」。不確定性厭惡指的是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於恐懼並加以迴避的行為。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個體往往都會遇到不確定性,這通常並非個人過失,而是因為在尋找或轉換職業道路的過程中,不確定性原本就普遍存在。不確定性可能源於個人對自身需求的模糊,或者由於無法確定某些工作環境和條件是否適合自己。
研究表明,研究顯示,那些在大學伊始就對不確定性抱持較高厭惡感的學生,往往在畢業時會出現以下結果:對所學專業與生活的滿意度較低,並且在求職時自我效能感偏低。整體而言,不確定性厭惡是導致學生在畢業時生涯發展不佳的負面因素。根據研究結果,通過降低不確定性厭惡,為大學生及所有正在進行生涯決策的人提供支持,將是一項關鍵的干預措施。
與不確定性厭惡相對應的,是「適應性不確定性管理」這一概念。之所以強調「適應性」,是因為它能帶來彈性與對各種體驗的開放態度,這對於職業發展過程有極大助益。對職業決策懷有強烈恐懼或焦慮的人,可能會過度糾結於做決定,從而限制自己能夠探索的選擇範圍,或導致過早下定論。相較之下,具備「適應性不確定性管理」風格的個體通常採用更具適應性的職業決策策略,包括在目標導向的職業準備和開放式的職業探索之間取得平衡。
應對策略
應對決策不確定性的策略,不僅能夠幫助職業決策過程順利進行,也有助於獲得理想的職業成果(如專業與生活滿意度,以及求職自我效能)。在處理決策不確定性時,還有一些其他潛在影響因素,例如:承諾焦慮、職業選擇的適配度,以及個人與環境因素。接下來所探討的應對策略,將涵蓋以上所有因素。
一種被證明無助於處理不確定性焦慮的方式是對不確定性的厭惡或不耐。為了緩解這種狀態,個體或許可以嘗試體悟到某種職業的召喚感、培養生涯建構的態度,或使用評估工具來明確自身的興趣和技能。
生涯召喚
生涯召喚指的是透過工作獲得意義或目標感,並能夠為他人帶來助益,同時在外在或內在力量的引導下走向某個特定職業。擁有召喚感只是策略的一半,個體能否獲得落實召喚的機會同樣關鍵。
這項干預的著力點有兩方面:
為人們提供空間,讓他們探索如何從生活中獲得意義,並確定自己是否擁有特定的「生涯召喚」。
幫助他們找出或創造機會,實際投入並實現該召喚。
協助個體擁抱其生涯召喚,可能有助於減少不確定性並明確行動方向。
使用測評
關於個人與環境因素,首先需要考量的是:身處決策不確定性中的個體,其年齡與所處環境。對於正處在青少年到成人初期階段的人來說,因應策略之一是在他們面臨確立自我認同、發展學術、探索職業興趣的壓力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此生命階段,社會普遍期望他們同時確定自我身份與職業方向,因而常讓他們感到不堪負荷。透過「正常化」他們所面臨的情況並協助釐清需求,能夠為處於這一階段的成人提供實質幫助。這項干預的目標之一,是協助個體培養彈性,而非在生涯決策與承諾中追求絕對的確定性。在此過程中,使用測評能夠有效提供基礎性的信息,已幫助他們建立一定的生涯確定性,緩解焦慮。
採取生涯建構的態度
研究顯示,如果個體能培養「透過經驗進行學習」的觀點,便可能減輕決策不確定性產生的負面作用。不確定性通常來自對做出「錯誤」選擇的恐懼,或一直等待「正確」選擇變得明朗。當一個人將其信念體系轉向「主要透過實踐與經驗來學習並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就能降低在「正確」或「錯誤」之間徘徊所帶來的壓力。與其沈溺在對進入不合適職業的恐懼中,不如把每次決策及其結果都視為瞭解自身需求的學習機會。注意力因此轉向決策行動與體驗的解讀,從而獲得關於自我、興趣和技能的寶貴資訊。